陳榮久畫像。 圖片來源于《黑土地上的光輝旗幟——中共黑龍江黨史人物傳選編本》
□本報記者 孫銘陽
在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的英雄譜中,有一位從雇農子弟成長起來的鐵血將領。他拒絕投降、痛斥逃兵,在民族危亡之際拉起抗日隊伍;他身先士卒、團結戰(zhàn)友,在黨的指引下成為令敵膽寒的“魁武將軍”;他在天津班戰(zhàn)斗中兩面受敵仍浴血指揮,最終壯烈犧牲,用33歲的生命踐行了“抗日到底”的誓言。他就是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第七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陳榮久。
烽火中淬煉的鋼鐵意志
1904年的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三家子村,寒風卷著雪粒抽打在低矮的土坯房上。陳榮久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雇農家庭,兩三年的私塾時光是他僅有的求學經歷,更多時候,他跟著父母在地主的田埂上撿拾麥穗,在刺骨的寒風中感受階級壓迫的冰冷。少年時的饑餓與屈辱,在他心底埋下對勞苦大眾的同情與對剝削者的憎恨,這顆樸素的階級種子,終將在抗日烽火中長成參天大樹。
1927年,為謀求生路,陳榮久投身張學良部隊,中東路事件后短暫返鄉(xiāng),九一八事變前再次入伍,成為東北軍第二十一混成旅騎兵二營七連的一名士兵。1931年9月18日夜,炮聲撕碎了東北的寧靜,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讓錦繡河山淪為焦土。目睹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,陳榮久在軍營中怒斥賣國行徑,當動搖的連長企圖率隊投敵時,他堅決反對連長的投敵主張,激勵大家不要投降,堅決抗日。在士兵們的響應下,他果斷繳下連長的槍,率隊起義投奔抗日救國軍。消息傳回東京城,鄉(xiāng)親們紛紛趕來參軍,隊伍像滾雪球般壯大。
1932年,因作戰(zhàn)勇猛,陳榮久率部接受救國軍整編,任新編第五連連長。在穆棱、海林、寧安等地的戰(zhàn)斗中,他總能身先士卒,指揮隊伍以少勝多。同年,吉東地區(qū)的救國軍、自衛(wèi)軍、護路軍在日軍打擊下分崩離析,有人勸他逃往蘇聯(lián),有人誘他投降日軍,陳榮久橫刀立馬:“我們決不投降,決不過界,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堅決抗日到底!”
1933年2月,他得知李延祿領導的抗日救國游擊軍是真正的抗日力量,立即率隊奔赴寧安加入,從此在黨的旗幟下踏上新的征程。
血與火中鑄就的革命信仰
加入抗日救國游擊軍后,陳榮久如饑似渴地接受黨的教育,很快擔任游擊軍軍部副官。陳榮久參加和指揮了二道河子、東京城、馬蓮河的戰(zhàn)斗,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。
黨的教育還使陳榮久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。他深知只有打擊敵人收復東北失地,才能使窮苦的勞動大眾翻身得解放。從此,他進一步堅定了為中國革命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(zhàn)斗到底的信念。經過黨組織的培養(yǎng)和教育,陳榮久進步很快。1933年6月,他終于實現自己的愿望,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入黨后,陳榮久對自己要求更嚴。在艱苦的抗日斗爭中,赤膽忠心,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,增強了愛國主義思想。在工作中,從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,為抗擊日本侵略者,他徹夜不眠地工作著。在嚴酷的戰(zhàn)斗生活中還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,結合實踐鉆研軍事理論。由于陳榮久虛心地接受黨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,逐漸鍛煉成長為一名英勇善戰(zhàn)的優(yōu)秀指揮員。
1934年7月,黨組織派陳榮久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,臨行前他向黨組織表示:“我能力有限,對革命沒有什么大的貢獻,我一定學好革命理論,將來回國繼續(xù)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(yè)奮斗,用實際行動報答黨的恩情?!?/p>
天津班戰(zhàn)斗中定格的英雄壯歌
1936年11月,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第七軍在烽火中誕生,陳榮久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。七軍成立后,短短幾個月便取得一些戰(zhàn)斗的勝利,打擊了日、偽當局妄圖迅速剿滅抗聯(lián)的猖狂氣焰。但抗聯(lián)活動仍遇到很大困難,由于特務、漢奸活動猖狂,部隊的行動往往被敵人探知。
1937年3月,他在暴馬頂子會議上決定:先端掉西林子特務據點,再聯(lián)合山林隊擴大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。
3月4日夜,崔石泉率部包圍西林子,卻因行動暴露被迫撤退。陳榮久在天津班與山林隊頭領開會時接到消息,當即判斷敵人會反撲,果斷在周邊山包設伏。這里四面環(huán)山,是西林子到暴馬頂子的必經之路,正是打伏擊的絕佳地點。3月6日午后,日軍參事官大穗久雄帶著300余人殺氣騰騰趕來,10多張馬爬犁在雪地上拉出長長的軌跡?!按颍 标悩s久一聲令下,子彈、手榴彈如暴雨般傾瀉而下,爬犁上的日軍瞬間人仰馬翻。
戰(zhàn)斗持續(xù)三個多小時,日軍多次沖鋒被打退,死傷三十余人。眼看天色漸暗,偽軍“討伐大隊”突然從背后襲來,抗聯(lián)陷入兩面夾擊。大穗久雄一看來了救兵,壯了膽子,又發(fā)起沖鋒。
在離山頭只剩五六米遠的時候,陳榮久指揮戰(zhàn)士猛烈射擊,大穗久雄中彈倒地,掙扎了一會兒就斷了氣。大穗久雄一死,敵人失去指揮官,只好又退下去。為擺脫兩面受敵的境地,陳榮久趁這機會立即指揮部隊轉移。日、偽軍追上來,陳榮久走在后面,邊打邊撤,不幸中彈壯烈犧牲。
戰(zhàn)士們用雪暫時掩埋了陳榮久和其他烈士的遺體,幾天后在鄉(xiāng)親們幫助下,將他安葬在天津班第四個山包,立碑銘記:“東北抗日聯(lián)軍第七軍軍長陳榮久烈士犧牲地”。
1982年5月,饒河縣政協(xié)工作人員在密林深處找到這片墓地,青山環(huán)抱中,烈士的忠魂與白山黑水同在。從雇農子弟到抗日軍長,陳榮久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,詮釋了何為“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”的民族氣節(jié),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東北抗聯(lián)的英雄譜上,成為后人心中不朽的精神豐碑。